無名子
出處:《海藥本草》
別名:阿月渾子(《本草拾遺》)。
來源:為漆樹科植物無名木的果實。
原形態(tài):無名木(徐表《南州記》)落葉小喬木,高達8米。單數(shù)羽狀復葉互生,小葉3~11枚,生于嫩枝上者,其數(shù)或較多,小葉片卵形,革質(zhì),長5-10厘米,頂端鈍或有小突尖,基部稍窄,全緣,無毛?;ù菩郛愔?,成腋生總狀花序或圓錐花序;花?;坑邪?;雄花萼片1~2,雄蕊3~5,甚短;雌花萼片2~5,子房無柄,花柱3裂。核果卵形或長橢圓形,有果柄,長達3厘米,淡黃或淡紅色,有皺紋;種子淡綠色或乳黃色?;ㄆ诖杭?。果期夏季。本植物的樹皮(無名木皮)亦供藥用。另詳專條。
生境分布:原產(chǎn)地中海區(qū)和亞洲中部,我國新疆亦有栽培。
性味:《本草拾遺》:"味辛,溫、澀,無毒。"
功能主治:溫腎,暖脾。治腎虛腰冷,陽痿,脾虛冷痢。①《本草拾遺》:"主諸痢,去冷氣,令人肥健。"②《海藥本草》:"主腰冷,陰腎虛弱,得水香、山茱萸良。"③《綱目拾遺》:"止痢,暖腎,開胃,除腸穢積;得木香、山萸能興陽。"